师资队伍构成
现有专业技术人员29人,学院编制5人,附院编制18人,其中14人具有教师资格。
一、年龄构成
年龄段(岁) |
<30 |
30-40 |
40-50 |
>50 |
总计 |
具备教师资格人数 |
0 |
18 |
8 |
3 |
29 |
占教师百分比(%) |
0 |
62.06 |
27.58 |
10.34 |
100 |
二、学历构成
学历 |
博士 |
硕士 |
本科 |
本科以下 |
总计 |
具备教师资格人数 |
7 |
18 |
4 |
0 |
29 |
占教师百分比(%) |
24.13 |
62.06 |
13.79 |
0 |
100 |
三、职称构成
职称 |
高级 |
中级 |
初级 |
其他 |
总计 |
具备教师资格人数 |
11 |
17 |
1 |
0 |
11 |
占教师百分比(%) |
37.9 |
58.62 |
0.034 |
0 |
100 |
四、教师名单
姓名 |
性别 |
职称 |
学科专业 |
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|
蒋红梅 |
女 |
教 授 |
免疫学 |
理论课、实验课(实习)教学、指导毕业论文 |
谭玉洁 |
女 |
主任技师 |
临床检验诊断学 |
理论、实验(习)教学、指导毕业论文 |
费 樱 |
女 |
主任技师 |
免疫学 |
组织和从事理论、实验(习)教学、指导毕业论文 |
王豫萍 |
女 |
教授 |
病理生理学 |
组织和从事理论、实验(习)教学、指导毕业论文 |
江滟 |
女 |
教师 |
病原微生物学 |
从事理论、实验(习)教学、指导毕业论文 |
吴青青 |
女 |
副主任技师 |
分子生物学 |
理论课、实验课(实习)教学、指导毕业论文 |
谷俊莹 |
女 |
副教授 |
病理生理学 |
理论课、实验课(实习)教学、指导毕业论文 |
周 艳 |
女 |
副教授 |
免疫学 |
理论课、实验课(实习)教学、指导毕业论文 |
余 芳 |
女 |
主任技师 |
免疫学 |
理论课、实验课(实习)教学、指导毕业论文 |
师 萍 |
女 |
副主任技师 |
免疫学 |
理论课、实验课(实习)教学、指导毕业论文 |
杨蕾 |
女 |
主管技师检验师 |
免疫学 |
理论课、实验课(实习)教学、指导毕业论文 |
袁锐 |
男 |
主管技师检验师 |
免疫学 |
理论课、实验课(实习)教学、指导毕业论文 |
杨秀兰 |
女 |
|
免疫学 |
理论课、实验课(实习)教学、指导毕业论文 |
李静 |
女 |
主管技师检验师 |
临床检验诊断学 |
理论课、实验课(实习)教学、指导毕业论文 |
晏世荣 |
女 |
主管技师检验师 |
临床检验诊断学 |
理论课、实验课(实习)教学、指导毕业论文 |
何萍 |
女 |
主管技师检验师 |
临床检验诊断学 |
理论课、实验课(实习)教学、指导毕业论文 |
赵珮伶 |
女 |
主管技师检验师 |
临床检验诊断学 |
理论课、实验课(实习)教学、指导毕业论文 |
沈雪 |
女 |
主管技师检验师 |
临床检验诊断学 |
理论课、实验课(实习)教学、指导毕业论文 |
田振 |
男 |
主管技师检验师 |
临床检验诊断学 |
理论课、实验课(实习)教学、指导毕业论文 |
刘 宝 |
男 |
主管技师检验师 |
临床检验诊断学 |
理论课、实验课(实习)教学、指导毕业论文 |
曹慧军 |
男 |
主管技师检验师 |
临床检验诊断学 |
理论课、实验课(实习)教学、指导毕业论文 |
徐梅 |
女 |
主管技师检验师 |
临床检验诊断学 |
理论课、实验课(实习)教学、指导毕业论文 |
胡智成 |
男 |
主管技师检验师 |
临床检验诊断学 |
理论课、实验课(实习)教学、指导毕业论文 |
师资培养
一、指导思想
在学院和西部加强学科建设的宗旨之下,结合本教研室、本学科专业特点,制定相应培训办法,达到培养合格师资队伍的目的。
二、适用范围
本计划适用于临床微免教研室全体教师及教学实践阶段的研究生。
三、培养目标
1 加强师德师风、医德医风建设,提高教师政治思想素质;
2 帮助教师树立先进教育理念,提高继续教育、自我教育的终身学习能力;
3 加强教师教育技能的培养,既要掌握基本的教学方法和技能,又要勇于学习和尝试先进的教学方式与技巧;
4 充实教师相关专业的基本技能与基本知识。
四、培训内容
1. 师德师风、医德医风建设
组织完成学院及附院党委、系部党总支指导下的各种政学习任务。
2. 教学实践与观摩
所有具有教师资格的人员必须参与教学实践,通过二级听课或同行听课等方式,学习、提高教学能力。并在实践中掌握本学科教学重点与难点。
3. 青年教师(教学实践研究生)教学实践
对于教学实践阶段的临床检验诊断学硕士研究生,教研室安排高级职称教师对其进行传帮带培养,主要对临床免疫学检验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内容的掌握,进而巩固理论基础知识。
4. 课题研究
鼓励教师参与或申报教研室科研及教改研究任务,培养青年教师自选研究课题,积极撰写科研教改论文,提高科研能力。
五、培训形式
主张开放、灵活、创造、多样。
1. 老带新,理论与实践、指导与自学结合;
2. 积极利用院内、院外培训资源,安排人员参加会议培训、进修、高级访问等,提高外语能力和专业学科技能;
3. 鼓励教师继续学历深造;
4. 教研室教师及研究生积极承担学术讲座任务,提高教学能力。
骨干教师